林中治
作者:
9789868247819
ISBN:
【佛法修證系列(25)】《楞嚴經》之三:如來藏妙真如性
台灣
產地:
特價商品
屬性:
出版社:大圓
出版日期:2016/08/01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92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日期:2016/08/01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92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網路特價
NT
300
市價
300
購物紅利:
0 點
加入購物車
選擇樣式或規格
優惠合購選擇
庫存:
N/A
內容簡述
《楞嚴經》課程講了好幾年,前面先講「七處徵心」,再講「八還辯見」,這一回要講「皆如來藏,妙真如性」,這一個階段是屬於究竟法、頓法。如果這個階段通達、悟了,還不是佛果位,成佛則要入「金剛喻定」,破最後一念「生相無明」,才算是成佛了。
以釋迦牟尼佛剛成佛時,佛的教育法最初就是講「因緣所生法」,那時候沒有講「唯識」,也沒有講「真心本性」,那時候是講「小乘法」,小乘法就講「因緣所生法」,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講的是生滅心。凡是「因」「緣」所生法,後面一定有「果」,也就是「因、緣、果」。這是佛最初期的教育法。
佛第二個階段的教育法,開始講「唯識」了,也就是「萬法唯識所變」。當然所謂「唯識所變」也要配合前面「因緣所生法」才能成立。什麼是「唯識」?「唯」,就是簡別。「識」呢?就是「心」,生滅心。把能了別境界的「心」略分成八種,也就是八個識,通稱「心意識」,「唯識」學就是講這八種識的作用。可是你不要小看了這八個識的作用,它形成了我們的身心世界,甚至整個宇宙萬法。從前面「因緣所生法」,而歸到「唯識所變」,這是屬於第二個階段。
通常研究佛學的人,把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教育法,分類成「藏通別圓」四種。「藏」,就是藏教、小乘教,小乘教就講「因緣所生法」。在做功夫上,因為認定「因緣所生法」不實在,屬生滅法,如果你要想得解脫,做功夫就得「外息諸緣」,這是小乘法與大乘法觀念上不同之處。
「通」,就是通教,唯識道理就屬於「通教」。何謂「通教」?就是說兼通大小乘。小乘教也講唯識,但只講到第六識,連第七識都沒提到。我出過一本「念佛法門」,是根據《阿彌陀經》講的,我特別提到《阿彌陀經》也講唯識,只是經裏頭沒有明講,所以我把它稱為「隱法」,只講到第七識,沒有講第八識。在《阿彌陀經》裡,講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無量光」,他不直接講「真心本性」,一般人也沒有好好去研究,結果信淨土宗的人,就在「阿彌陀佛」佛號聲塵上轉,難怪修不出個「果」。
如果你問我,淨土宗到底是屬於大乘?還是小乘?我只能這樣講:這是從小乘轉入大乘之間過渡型的佛法。畢竟當時印度地區的百姓只能接受「往生」觀念,無法接受「無生」的真理,所以佛才提出這麼一個方便法。如果按照佛法的標準來看,淨土宗所謂往生淨土的理論,只能算是一種特別法,不能算是真正佛法。因為大乘佛法講「無生」,小乘法則講「不生」,佛哪裡講過「往生」?基本上,「往生」就是輪迴觀念,有「生」就有「死」,所以我才說淨土宗只能算是一種特別法。但是現在這個「往生」的特別法,已經變成了時代主流,反而取代了真正的佛法,這是不對的,但是時代的趨勢如此,即使我想扭轉這個觀念,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所謂「別」,就是別教,就是禪宗。別教「禪宗」跟通教「唯識」的不同處在哪裡?在於禪宗直接講真心本性,就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但如果講真心本性,是否就不用唯識道理了?不是,唯識道理並沒有揚棄不用,只是唯識道理是用在印證功夫的過程,是來印證功夫,不是印證開悟。有沒有開悟,不能用唯識道理來印證,因為最後還要「轉識成智」。
好!「別教」講般若,就從唯識轉入般若。像《般若經》、《大般若經》、《大智度論》,都是講般若。我住山的時候,之前聽老師說要看《大智度論》,所以就帶了一部《大智度論》上山,但只看完前半段就草草了事,看了也沒什麼體會。後來有一天突然驚覺,學佛學了老半天,對於佛法講的「生死事大」,其實一點都使不上力。「生」,不完全指這一生的「生」,因為你不能選擇如何生,往往糊哩糊塗的就這樣生來了,何況在「生」的過程中,你只能選擇部分人生方向,比如要信什麼宗教、要過什麼樣的生活等等。可是禪宗所講的「生死事大」的「生」,是放在「死」以後來講,「死」了以後你怎麼「生」?一般學佛法的人都沒有朝這方面去想。這時候我問自己:這一生的「生」已經確定了,可是「死」怎麼辦?禪宗講「坐脫立亡」,淨土宗講「預知時至」,那都是別人的經驗,你只能夠在文字上面瞭解,不能夠放在我們身體裏頭去做實驗。可是般若可以,你只要開悟了,就可以驗證它;唯識也可以用功夫來驗證,唯有死亡不能。即使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後來肉體也死亡了,可是大家不稱佛是死亡,而講他入滅,他生命入涅槃,換言之,他生命呈現的境界就是涅槃境界。涅槃不是講肉體的死亡。基於這個想法,所以我開始看《涅槃經》,老老實實、一字一字的把它看完,看完後發覺,其實整本《涅槃經》就只講四個字「常樂我淨」,「常樂我淨」就是圓,圓教的標竿。
圓教雖然以《圓覺經》為代表,其實很多經典都屬於圓教。好比我們現在研究的《楞嚴經》是圓教,《楞伽經》也是圓教,《圓覺經》更是圓教,《大乘起信論》也可以稱為「圓論」,這些經典不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還講「萬法唯識所變」,「三界唯心所現」,最終還要把它歸到「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把他們稱做圓教,代表很圓滿的教理,經裏面既講根本法、也有方便法,真正圓滿不欠缺了。
以釋迦牟尼佛剛成佛時,佛的教育法最初就是講「因緣所生法」,那時候沒有講「唯識」,也沒有講「真心本性」,那時候是講「小乘法」,小乘法就講「因緣所生法」,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講的是生滅心。凡是「因」「緣」所生法,後面一定有「果」,也就是「因、緣、果」。這是佛最初期的教育法。
佛第二個階段的教育法,開始講「唯識」了,也就是「萬法唯識所變」。當然所謂「唯識所變」也要配合前面「因緣所生法」才能成立。什麼是「唯識」?「唯」,就是簡別。「識」呢?就是「心」,生滅心。把能了別境界的「心」略分成八種,也就是八個識,通稱「心意識」,「唯識」學就是講這八種識的作用。可是你不要小看了這八個識的作用,它形成了我們的身心世界,甚至整個宇宙萬法。從前面「因緣所生法」,而歸到「唯識所變」,這是屬於第二個階段。
通常研究佛學的人,把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教育法,分類成「藏通別圓」四種。「藏」,就是藏教、小乘教,小乘教就講「因緣所生法」。在做功夫上,因為認定「因緣所生法」不實在,屬生滅法,如果你要想得解脫,做功夫就得「外息諸緣」,這是小乘法與大乘法觀念上不同之處。
「通」,就是通教,唯識道理就屬於「通教」。何謂「通教」?就是說兼通大小乘。小乘教也講唯識,但只講到第六識,連第七識都沒提到。我出過一本「念佛法門」,是根據《阿彌陀經》講的,我特別提到《阿彌陀經》也講唯識,只是經裏頭沒有明講,所以我把它稱為「隱法」,只講到第七識,沒有講第八識。在《阿彌陀經》裡,講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無量光」,他不直接講「真心本性」,一般人也沒有好好去研究,結果信淨土宗的人,就在「阿彌陀佛」佛號聲塵上轉,難怪修不出個「果」。
如果你問我,淨土宗到底是屬於大乘?還是小乘?我只能這樣講:這是從小乘轉入大乘之間過渡型的佛法。畢竟當時印度地區的百姓只能接受「往生」觀念,無法接受「無生」的真理,所以佛才提出這麼一個方便法。如果按照佛法的標準來看,淨土宗所謂往生淨土的理論,只能算是一種特別法,不能算是真正佛法。因為大乘佛法講「無生」,小乘法則講「不生」,佛哪裡講過「往生」?基本上,「往生」就是輪迴觀念,有「生」就有「死」,所以我才說淨土宗只能算是一種特別法。但是現在這個「往生」的特別法,已經變成了時代主流,反而取代了真正的佛法,這是不對的,但是時代的趨勢如此,即使我想扭轉這個觀念,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所謂「別」,就是別教,就是禪宗。別教「禪宗」跟通教「唯識」的不同處在哪裡?在於禪宗直接講真心本性,就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但如果講真心本性,是否就不用唯識道理了?不是,唯識道理並沒有揚棄不用,只是唯識道理是用在印證功夫的過程,是來印證功夫,不是印證開悟。有沒有開悟,不能用唯識道理來印證,因為最後還要「轉識成智」。
好!「別教」講般若,就從唯識轉入般若。像《般若經》、《大般若經》、《大智度論》,都是講般若。我住山的時候,之前聽老師說要看《大智度論》,所以就帶了一部《大智度論》上山,但只看完前半段就草草了事,看了也沒什麼體會。後來有一天突然驚覺,學佛學了老半天,對於佛法講的「生死事大」,其實一點都使不上力。「生」,不完全指這一生的「生」,因為你不能選擇如何生,往往糊哩糊塗的就這樣生來了,何況在「生」的過程中,你只能選擇部分人生方向,比如要信什麼宗教、要過什麼樣的生活等等。可是禪宗所講的「生死事大」的「生」,是放在「死」以後來講,「死」了以後你怎麼「生」?一般學佛法的人都沒有朝這方面去想。這時候我問自己:這一生的「生」已經確定了,可是「死」怎麼辦?禪宗講「坐脫立亡」,淨土宗講「預知時至」,那都是別人的經驗,你只能夠在文字上面瞭解,不能夠放在我們身體裏頭去做實驗。可是般若可以,你只要開悟了,就可以驗證它;唯識也可以用功夫來驗證,唯有死亡不能。即使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後來肉體也死亡了,可是大家不稱佛是死亡,而講他入滅,他生命入涅槃,換言之,他生命呈現的境界就是涅槃境界。涅槃不是講肉體的死亡。基於這個想法,所以我開始看《涅槃經》,老老實實、一字一字的把它看完,看完後發覺,其實整本《涅槃經》就只講四個字「常樂我淨」,「常樂我淨」就是圓,圓教的標竿。
圓教雖然以《圓覺經》為代表,其實很多經典都屬於圓教。好比我們現在研究的《楞嚴經》是圓教,《楞伽經》也是圓教,《圓覺經》更是圓教,《大乘起信論》也可以稱為「圓論」,這些經典不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還講「萬法唯識所變」,「三界唯心所現」,最終還要把它歸到「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把他們稱做圓教,代表很圓滿的教理,經裏面既講根本法、也有方便法,真正圓滿不欠缺了。
什麼是回頭書?
回頭書指的是擺在書局賣一陣子沒有賣出被退回的書, 基本上和新書無異。因為代理商結束營業, 大圓的書全被下架退回, 所以才有這些回頭書。目前回頭書正以五折特價出售,買越多省越多,數量有限,請不要錯過喔~
退換貨說明
在您購物之前,請詳閱以下說明,了解本網站退換貨規定與方式,以保障您購物之權利。
- 在本網站消費之客戶,皆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利,於到貨次日起七天內算起。
- 猶豫期並非試用期,退還之貨品須回復原狀( 商品到貨時的原始狀態 ),包裝以及內容物都必須完整無缺,不可遺漏任何物件( 包含商品包裝彩盒本身 )。
- 如您購買之商品屬於易腐敗、保存期限較短之商品、報章雜誌期刊等有期別日期等區別之商品,或是有時效性之商品如電影票劵、限期優惠票劵禮卷等,依據消保法之規定,您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 如果您購買的商品屬於影音內容商品、電腦軟體商品、個人衛生用品等或是一經拆封便無法恢復原狀之商品,在您不確定是否要退貨之前,請勿拆封,否則一經拆封則無法享有消保法七日猶豫期之權益,本網也有權拒絕退貨。
- 如果您購買的商品為非實體之數位內容或是線上登錄後才可使用之服務或內容,一經您同意後服務開始提供,依照現行消保法規定,此類商品亦無法享有七日猶豫期之服務。
- 若您需要辦理退貨,請登入會員後進入「會員專區」,於訂單查詢的畫面,點選退貨連結,依照畫面指示輸入相關內容,按下確定我們就會收到您的申請。之後我們會以 Email 或是其他方式與您聯繫,約定時間與地點收取退貨商品。
- 請在物流人員到達前,將商品包奘妥當,並以外包裝( 例如紙箱,非商品本身的包裝彩盒 )包裝密封,以確保商品( 包含商品包裝盒等 )完整性。請注意,商品包裝盒亦屬於商品的一部份,如有汙損可能會影響您退貨的權益,本公司可能會索取必要的包裝整新費用。
- 如因為退貨換貨或是交易取消、部份或全部的訂單內容不成立,須為您辦理退款,如您已經收到發票,請附上發票正本一起寄回本公司,以利後續帳務處理及退款。
- 退款完成將會以 Email 通知您,您也可以隨時於本網所示之連絡方式與我們查詢與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