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出版社:大圓 出版日期:2001/07/01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46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NT 250
- 出版社:大圓 出版日期:2002/01/01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343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NT 320
- 出版社:大圓 出版日期:2005/03/01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31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NT 260
- 出版社:大圓 出版日期:2006/07/01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41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NT 350
- 出版社:大圓 出版日期:2016/08/01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92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NT 300
林中治居士林中治居士
禪學老師
...因見一般學佛人士觀念謬誤,著相求法多,心性證悟少,早已偏離大道,故發心引導芸芸眾生,先行悟見本心,再契修行要領,否則一味心外求法,於道果何益?也因此,多年來在先生慈悲循循誘導下,學生個個得霑法雨、深受法益......因見一般學佛人士觀念謬誤,著相求法多,心性證悟少,早已偏離大道,故發心引導芸芸眾生,先行悟見本心,再契修行要領,否則一味心外求法,於道果何益?也因此,多年來在先生慈悲循循誘導下,學生個個得霑法雨、深受法益...
禪宗公案
-
-
-
-
-
「禪宗公案參究」前言「禪」是什麼?禪宗「公案」與「偈語」中描述的又是什麼?這些應該是參禪、學佛的人所急欲明瞭的。林中治老師依其數十年的參學經驗,曾講述「禪宗公案」課程,期能藉由帶領學員參究禪宗語錄,並建參禪的正確觀念。老師講課的資料後來集結出版「了悟心地-禪宗公案參究帶領」一書。所謂「公案」,大都是記錄某人參禪的因緣。或許當時這個參禪的人被某種觀念或境界所障礙,碰巧遇上有經驗的禪師,運用某種方便法去指點他,幫他把障礙撥開,因而得以進一步顯現「真心本性」。「偈語」則是記錄某個人參禪的境界,作者藉由偈子來敘述【禪宗公案01】《釋氏稽古略》一日,佛於靈山會上,拈出一枝金色缽羅花示眾。時大眾默然,惟尊者破顏微笑。佛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眾看官且參參看: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為何「拈花」?迦葉尊者又為何「微笑」?【禪宗公案01:解疑提示】「禪」的由來,據說是當年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當時大眾都默然,只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於是,釋迦牟尼佛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在此,我們不禁要【禪宗公案02】迦葉佛偈曰: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眾看官且參參看:迦葉佛何說此偈?【禪宗公案02:解疑提示】這個公案我們先不忙著解釋,其實它應該和下一個公案一併討論「無善惡、無罪福」才完整,這裡,我們先看看《指月錄》中的註解:【註解】幻寄曰:始予錄指月錄,七佛第書其偈,阿含化跡皆削焉。既見世之人,麤聞即心即佛者,率多撥無報化,乃悟昔人載此之妙密。蓋偈闡「法身」之極致,阿含示化跡之大略,可謂斷常俱遣,事理兩融者矣。傳鐙成於道原,而裁定於楊大年,其旨不苟也,因具錄之。【禪宗公案03】毗婆尸佛偈曰: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尸棄佛偈曰: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毗舍浮佛偈曰: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拘留孫佛偈曰:見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拘那舍牟尼佛偈曰: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眾看官且再參參看:諸佛為何說這些偈子?【禪宗公案03:解疑提示】這一個公案就是《七佛傳法偈》,包括前面這
線上專修
-
-
-
-
首頁觀音法門專修01觀音法門專修01volume_mute台中觀音法門專修02台中觀音法門專修02觀音法門專修02觀音法門專修02volume_mute觀音法門專修03觀音法門專修03觀音法門專修03觀音法門專修03volume_mute觀音法門專修04觀音法門專修04觀音法門專修04觀音法門專修04volume_mute觀音法門專修05觀音法門專修05觀音法門專修05觀音法門專修05首頁觀音法門專修06觀音法門專修06volume_mute觀音法門專修07觀音法門專修07觀音法門專修07觀音法門專修07靜坐提要:「七支坐法」在了解修行「四大法門」之前,首先,我們從最基本的靜坐方法做一些提示。靜坐的重點,可慨分為兩個部份:首先,是身體方面的問題,這個部份比較簡單,雖然說靜坐的方法有近百種之多,我們僅只介紹「七支坐法」,大家學會了之後,打坐時就按照這些要領,不斷的復習,自然慢慢的就會有效果呈現出來。其次,是在心理方面,這個部份相關的道理不僅多而且雜,所以要仔細去了解。「七支坐法」所謂「七支坐法」,就是利用身體七個支撐的要點來靜坐。換言之,當我們在打坐時,有七個重點要特別注意:雙腳盤坐方式第一個要點是在雙腳。「觀音法門」在線修行 前言 學佛修行雖有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教導我們對治習氣、業力的方法。然而,大乘佛法「四弘誓願」當中有一願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即便修行有無量法門,我們每一個學佛人都應該「一門深入」,找到一個最簡單、自己最容易入手,並且最有機會「證果」的法門去修行。我佛慈悲,在《楞嚴經》中把無量法門歸納成「二十五圓通法門」。事實上,《楞嚴經》從開宗明義以至「二十五圓通法門」,所闡述的道理都與我們「開悟見性」與修行做功夫息息相關。林中治老師在世時曾講述「楞嚴經」及「楞嚴經宗通」等課程,這些珍貴的錄音紀錄
熱門內容
-
-
-
-
-
《大乘起信論》直解45 2022/05/25 (參考教科書第369頁上中) 「言備有等者。謂此體相。備有不思議之業用。在外能與一切無情作境界之性。名為法性。故法法皆真。乃外境也。內為即體之智。作所觀之境。即地上作有相無相觀。乃內境也。」 「言備有等者,謂此體相,備有不思議之業用」,「言備有等者」,意思是說,「真如」內外熏習的「體」和「相」備有「不思議之業用」,前面講其「體」、「相」,後面講其「用」。前面說過了,這個「體」是屬於真如本性的「性」,而「相」則是屬於「識」,二者有「不思議之業用」。所謂「不思『小兵習禪記』(完整全文)作者:林中治居士【作者註】:本文偏重習禪過程中,有關靜坐方面之生理、心理問題。至於「禪」是什麼,尚在捉迷藏階段,等捉到了,再作報告——小兵。我的靜坐,是為了習禪而採取的入手方法之一。「禪」是心地法門,雖然不拘於坐,但最初入手方法還是以靜坐容易體驗與相應,所以我的靜坐是由心理著手。也就因此,我在靜坐過程中,是先經由心理的轉變,而後才引起生理的變化,而後身心互相影響,越轉越深。在未正式學禪以前,雖然也學靜坐,那只是配合佛教修持上的一種姿態,不太注意靜坐的姿勢及心理是否正確,因此生理上《大乘起信論》直解42 2022/05/06 (參考教科書第366頁下右) 「所謂以依真如法故。有於無明。【此言無明依真而起。】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真如。【是以真如為因。無明為緣。故即返熏真如。】以熏習故。則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習無明。【此無明熏真如變為阿賴耶識。有於無明。故今顯無明有力。熏真如成業識。故此無明即依業識。故此業識。即熏習無明。增其不了。故云。】不了真如法故。不覺念起。【真如本自無念。以無明又熏習真如。增其不了。故不覺起念。此當轉相。】現妄境界。【此當現相。】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即熏靜坐提要:「七支坐法」在了解修行「四大法門」之前,首先,我們從最基本的靜坐方法做一些提示。靜坐的重點,可慨分為兩個部份:首先,是身體方面的問題,這個部份比較簡單,雖然說靜坐的方法有近百種之多,我們僅只介紹「七支坐法」,大家學會了之後,打坐時就按照這些要領,不斷的復習,自然慢慢的就會有效果呈現出來。其次,是在心理方面,這個部份相關的道理不僅多而且雜,所以要仔細去了解。「七支坐法」所謂「七支坐法」,就是利用身體七個支撐的要點來靜坐。換言之,當我們在打坐時,有七個重點要特別注意:雙腳盤坐方式第一個要點是在雙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