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直解 講述: 林中治 居士紀錄: 孔祥泰初編: 謝姩枝主編: 李樺溶、劉尚斌顧問編輯: 鍾淑清 前言 這個專欄的主要目的,是為呈現林中治老師所講述的「大乘起信論直解」這門課,這也是老師在世時講述的最後幾部經典之一,彌足珍貴。
《大乘起信論》直解02 2018/07/23
(參考教科書第342頁上右) 所以,老實講,我當初皈依聖嚴法師,是為了方便聽經和不想下地獄,總之就是貪心!我第二次皈依也是在我剛學佛那時候,我一位信佛的伯父告訴我,既然要學佛法,就要學唸佛、唸
《大乘起信論》直解03 2018/08/28
(參考教科書第342頁下左) 講到「功德」,唉!這個真的很難辦!現今社會對「功德」的觀念都被誤導了!我講課的時候,要是講太多了,容易被誤解成是故意想攻擊別人,但要是不講清楚,那不就是鄉愿、苟且
《大乘起信論》直解04 2018/09/09
(參考教科書第343頁上右) 「說有五分。云何為五。一者因緣分。二者立義分。三者解釋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勸修利益分。」
「此標作論規製。初開章門也。然分章者。使知義有所屬。故此一論大文。
《大乘起信論》直解05 2021/10/14
(參考教科書第344頁上右) 《大乘起信論》裡面的道理,其實很多是根據《楞伽經》而來的。接下來要講的第五、六、七這三個「因緣分」,老實說,我真的有一些顧忌,雖然一方面期許、警惕自己,在語氣上要
《大乘起信論》直解06 2021/10/21
(參考教科書第344頁上左) 「有如是等因緣。所以造論。」
「此總結造論因緣也。蓋菩薩本意。為度眾生。故以眾生發起造論之因緣也。此八因緣。初一是總。餘七別緣。總括一論。具載下文。」
這一段
《大乘起信論》直解07 2021/10/26
(參考教科書第345頁下右) 「楞伽云大乘非乘。今言大乘者。葢依眾生心而立此名也。所言總攝世出世法者。經云如來藏轉三十二相入一切眾生身中。是則迷如來藏而為識藏。乃眾生心也。以此心乃不生不滅與生
《大乘起信論》直解08 2021/10/29
(參考教科書第346頁上左) 「以隨染緣。則變自性功德而為恆沙煩惱。則成世間因果。故相用方顯。」 這個「染緣」和前面的「淨緣」相對稱;所有的境界都是「染緣」。若是隨「染緣」修的話,從大乘法「用
《大乘起信論》直解09 2021/11/04
(參考教科書第347頁下左) 「由是染淨不能異。故云畢竟平等。四相所不遷。故無變異。不屬有為。故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更無別法。以不妄不變。故名真如。」
「由是染淨不能異,故云畢竟平等」,對「
《大乘起信論》直解10 2021/11/10
(參考教科書第348頁下右) 接著看下面的段落提示:
「上明離言以明觀智境」
「下依言辯德以明生信境」
所以說,佛法很難辦,對不對?上面幾段所講的,是要我們「離名言相」、離妄念,以彰顯「
《大乘起信論》直解11 2021/11/16
(參考教科書第349頁上右) 「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
我們既然學佛,當然就要懂得真如本性的道理,因
《大乘起信論》直解12 2021/11/23
(參考教科書第349頁下左) 接著,是憨山大師所做的段落標記:
「上釋心真如門竟」 「下釋心生滅門有二大科」
「上釋心真如門竟」,他說,前面的論文提到:「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云何為二,一者心
《大乘起信論》直解13 2021/12/02
(參考教科書第350頁上左) 「故論立此識為生法之本。故下三細六麤五意六染。皆依識變。即返妄歸真。亦依此識斷證。」
我們的生命有兩層作用,一層是不生不滅的本能,一層是生滅的萬法,但是,偏偏我
《大乘起信論》直解14 2021/12/06
(參考教科書第350頁下右) 「今以隨無明流。而生三細六麤一切世間之染法。依始覺返流。則生出世四聖之淨法。是則染淨因果。皆從真妄熏變。皆此識之力用。故云能攝能生。」
這裡,「隨無明流」,這個
《大乘起信論》直解15 2021/12/10
(參考教科書第351頁上左) 「然此覺性。若約不迷。但直名覺。今因在迷中。一向不覺。特因始覺而顯。然非新生。乃是眾生之本有。故云本覺。」
這一段前面已經說過了,意思就是說,「覺性」就是覺,哪
《大乘起信論》直解16 2021/12/15
(參考教科書第352頁上右) 「即依彼生空作法空觀。破分別法執。從信入住。至十向滿心。漸斷分別二障。名相似覺。為覺異相。言異相者。謂我法差別對待不忘。漸漸覺破執取之念。了不可得。故云念無異相。
《大乘起信論》直解17 2021/12/20
(參考教科書第352頁下右) 「言方便者。乃觀行修斷之法也。以此菩薩研真斷惑至此。以一念觀心。與無念相應。從此更無可斷矣。此總顯究竟覺心。下明究竟之所以。」
他說,為什麼要運用「方便法」?原
《大乘起信論》直解18 2021/12/22
(參考教科書第352頁下左) 前一句「無念為成佛之捷要」,是教我們做功夫的要領,就是要從「觀無念」下手,接著,又說:「意謂不但菩薩修斷,以至無念,名為究竟」,一般我們稱已經開悟的人為「菩薩」,
《大乘起信論》直解19 2022/01/05
(參考教科書第353頁上左) 「是則真覺圓明。本來不迷。又何有覺。以寂滅心中。四相同時。其體本空。故皆無自立。以當體無生。故云平等同一真覺。此言既無四相可覺。又何有始覺之異耶。此實究竟一心之旨
《大乘起信論》直解20 2022/01/06
(參考教科書第353頁下右) 前面的段落標記提示說:「下明本覺義有二」,意思是說,接下來要闡明「本覺」有二層道理,「初明隨緣本覺,二明性淨本覺,且初」,首先闡述「隨緣本覺」的道理。這一段論文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