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公案03】
毗婆尸佛偈曰:
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
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尸棄佛偈曰:
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毗舍浮佛偈曰:
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拘留孫佛偈曰:
見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拘那舍牟尼佛偈曰:
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
眾看官且再參參看:諸佛為何說這些偈子?
【禪宗公案03:解疑提示】
這一個公案就是《七佛傳法偈》,包括前面這六尊佛,再加上後面的釋迦牟尼佛,一共是七佛。釋迦牟尼佛的部份,我們等一下再接著談。
你瞧!第一尊佛(毗婆尸佛)的傳法偈裡說:「罪福皆空無所住」,第二尊佛(尸棄佛)又講:「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意思是說,你所造的善法是幻化的,同樣的,你造的惡法也是幻化的。這些都是重點!前面這六尊佛所講的偈子裡面都講罪、福是幻化的,善、惡的性都是空的。為什麼這些已經成就、證果的佛,要告訴我們:罪、福、善、惡的「性」都是「空」的呢? 他們是不是暗示我們:就是因為罪福善惡的「性」都是「空」的,所以我們可以完全不理會罪福善惡呢?當然不是!其實,他們的意思恰恰相反!
為什麼在「真心本性」中,沒有善惡,也沒有罪福?其實「真心本性」無形無相,而罪福善惡卻是有相。既然如此,罪福善惡是打從那裡來的呢?罪福善惡就是依「真心本性」而起的。本來「真心本性」無形無相,現在有了形象、作用以後,就有善惡,就有罪福。現在諸佛告訴我們罪福善惡的「性」是「空」的,就是要讓我們知道:正由於罪福善惡的性是空的,所以我們才可以「轉惡成善」,才可以「轉罪為福」。這個道理正是禪宗偈子所要表達的最重要目的!可惜後代學禪宗、看禪宗語錄的人,都不做這麼想;既然人家告訴我們善惡罪福的「性」是「空」的,我們就要在這個後天生命當中藉由我們善、惡、罪、福的習氣去轉化它,並將惡的業力,慢慢轉成善的;而後,再去體會善的「性」也是空的,最後再放下,那就好了!善、惡就是要這麼去轉化,當然,罪、福也是如此。然而,有些人徒有小聰明,認為:既然善、惡、罪、福性是空的,當惡的業力還沒有轉成善的業力以前,或是罪的業力還沒有轉成福的業力以前,直接放下,不就可以了嗎?我告訴大家:一者,你放不下;二者,你不去轉,也不可以。
在我們造罪、福、善、惡當中,除了我們本身造了「因」以外,同時也結了很多罪福、善惡的「緣」。如果在還沒有把它們轉化以前,因為曉得它們的「性」是空的,就想用「心」的力量直接把它們放下,可以嗎? 當然你是可以把自己所造的「因」放下,但是也僅是「因」放下而已,外面的「緣」還在呀!等那一天,外面的「緣」和這個「因」一配合,糟糕!「果」就顯現了。「果」之所以能顯現,正是因為「性空」,這個道理大家一定要懂得。如果「性」不空,因是因,緣是緣,跟果又有什麼關係呢?所以,佛法所說「性空」的道理很深;也正因為性空,才得以建立整個世間法。整個世間法就是因果,為什麼?因為「性空」才能夠顯現萬法呀!
佛法有兩條路可走:一條走「小乘法」,另外一條走「大乘法」。「小乘法」就是前面所講的,不管是善、惡或是罪、福,一旦種了「因」,外面又有很多「緣」,好!我就把「因」擺著、放著,不理它,可以嗎?可以!但是有個條件,要「外息諸緣」。這也正是走小乘法之所以要「外息諸緣」的道理;就是不讓外緣和我的「因」結合,這樣一來「果」就不會顯現了。問題是:你修小乘法,縱然「外息諸緣」修成就了,修成「阿羅漢果」,得「滅盡定」,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雖然「分別生死」斷了,但是「變異生死」沒有斷,因為那個「因」還在。而且「阿羅漢果」、「滅盡定」,都只是「定」的境界,既然是境界,當然還會轉,幾時轉了,「定」相一破,糟糕!還存在的內「因」,一碰到外「緣」,「果」又顯起來了。所以佛法所說的「空」,罪福性空、善惡性空,是要我們在性空的特性裡頭趕快去轉,趕快把不好的轉成好的,把惡的轉成善的,如果性不空怎麼去轉? 如果善有善的性,惡有惡的性,都固定好了,你又怎麼能夠把惡的轉成善的?不可能啊!我之所以要講這些道理,主要是要說明:很多人一聽到罪福性是空的,善惡性是空的,就好像得解脫了,那不可能啊!那都是你想出來的。它是告訴我們:正由於「性空」,所以你可以經由做功夫,經由觀照的力量,把原先造好的習氣業力,慢慢轉化。如果性不空,怎麼去轉? 這是佛法最根本的道理。佛法所講的「空」並非沒有,和我們世間所認定的空,並不一樣。只要這個道理認識清楚,後面就比較好辦了。我們接著看《指月錄》的註解:
【註解】
釋迦牟尼佛(賢劫第四尊)。姓剎利。父淨飯王。母摩耶剎利氏。自天地更始。閻浮洲初闢已來。世為王。佛歷劫修行。值然鐙佛授記。於此劫作佛。後於迦葉佛世。以菩薩成道。上生睹史陀天。名護明大士。及應運時至。乃降神於摩耶。當此土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初八日。自摩耶右脅誕生。生時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蓮花。自然捧雙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曰。天上天下。惟吾獨尊。
我們看很多佛經裡面都有授記的記載。釋迦牟尼佛(賢劫千佛的第四尊佛)是然鐙佛給他授記,所以在這一劫成佛。按照這個授記和觀念來看,一般人會想:要授記了才能成佛,那麼將來誰來給我們授記? 如果沒有人給我們授記的話,我們會不會白學了呢?你們想想看,有沒有人給我們授記呢?當然有!一切眾生都得到釋迦牟尼佛的授記;他在悟道時講了一句:「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個就是授記啊!
我們所有眾生都接受了釋迦牟尼佛的授記,將來都會成佛。這個道理給了我們無比的信心。在還沒有人成佛之前,現在這些佛法的道理都不存在,換言之,人世間沒有一個人懂得成佛的方法。直到有個人發現了這個真理,並且證悟了它,這個人就叫做「佛」。所以我們現在若要成佛,實在佔了很多便宜,因為「性空」、「般若」、「真心本性」的道理,釋迦牟尼佛不但替我們悟出來,還全部記錄下來,之後不斷地經由有修行經驗的人,一代一代的替我們傳下來,我們完全不必靠自己去摸索。要不是釋迦牟尼成佛以後,講了這許多道理,留下這麼多經典,我想:以我們現在的智慧,光靠自己想成佛,恐怕不容易!怎麼說?你瞧!現在有這麼多現成的道理擺在這裡,我們都還搞不懂,更何況沒有?所以釋迦牟尼佛以及歷代的祖師、大菩薩們,他們等於是替我們弄了一個很大的家業擺在那邊,讓我們後代子孫去享受。可是現在的人很奇怪,雖然學佛的人那麼多,真正懂得受用佛法的人卻很少,大家都只是在「拜」佛法。老祖宗辛辛苦苦的弄出一套那麼好的佛法,我們只要花很短的時間,就能得到佛法的受用,卻為什麼不做呢?好比我們現在用電一樣,今天我們可以充份享用電的方便,靠誰?就靠古人發現電,當電被發現出來之後,後代子孫就可以享受現成了,現在有冷氣機、電燈、電話,不是比當時未發現電的時代更舒適得多嗎?所以釋迦牟尼成佛以後,他的「報身」我們且不談,他的「化身」哪有我們現在這麼舒服享受?既有舒適的坐墊,又能吹著冷氣,這麼愜意舒服的坐在這裡聽佛法、修行。大家懂了這些道理之後,就要認真的把「真心本性」先悟出來,然後就在這裡面,一方面修行做功夫,一方面享受佛法,受用佛法,這樣才好!
前面這一段註解的文字裡面也有一個公案,我們在別的課程中也曾引用過。佛法講兩個根本無我:「人無我」和「法無我」。但是為什麼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時候,偏偏又講:「惟吾獨尊」,也就是唯我獨尊,這個「我」,是指什麼「我」?還有,每一部佛經開頭的第一句都有「如是我聞」,這樣豈不是互相矛盾?這三個「我」,大家要去體會、參究!第一個,「惟我獨尊」的「我」,這個我是指什麼樣的我?第二個,「如是我聞」的「我」,是什麼樣的我?第三個,「人無我、法無我」的「我」,又是什麼樣的我?記住!一定要把它們體會出來才行喔!
【註解】
僧問九峰虔云。承聞和尚有言。諸聖閒出。祇是傳語人。是否。曰是。曰世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云。天上天下惟吾獨尊。為甚麼卻喚作傳語人。峰曰。祗為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以喚作傳語人。
有一個出家人問九峰虔禪師:我聽到和尚您這麼講:「諸聖間出,祇是傳語人」;「和尚」,在古時候代表尊稱,與現在一般人所稱呼的「和尚」觀念不同。「諸聖閒出」,在古文裡頭,間字裡面作「月」字寫,所以「間」與「閒」相同;據我猜想,這裡的「閒」字,其意義應該是「間」字。「諸聖」,是指十方諸佛、諸大菩薩,以及大祖師們。「諸聖間出」這句話是講,每間隔一段時間,世間就會出現一位聖人,然而站在佛法立場來看,這些聖人祇是來做「傳語人」。什麼是「傳語人」?雖然每一位聖人都講了許多佛法道理,但是,你千萬不要被他所講的道理給欺瞞了,你應該在他所講的道理當中,去體會他所要傳達的東西,那個東西不在聖人所講的語言、文字上;聖人,他不過是「傳語人」而已。
出家人問九峰虔禪師:「你是不是這麼講過啊?」
九峰虔禪師回答:「是啊!」
這個出家人又問:「釋迦牟尼佛生下來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惟吾獨尊』,他並沒有說他來世間成佛只是為了傳話;為什麼你講釋迦牟尼佛來我們人世間,只是一個傳語人呢?」
據這個出家人的了解,釋迦牟尼佛說:「天上天下惟吾獨尊」,他明明講「惟吾獨尊」呀!這那裡是傳語人呢?禪宗的「公案」與「偈語」,不肯定什麼,因為是「傳語人」嘛!所以我也只能做一個傳語人,沒有辦法直接告訴你們到底講些什麼?到底答案在那裡?我不做解答,但是我會在語氣、表情裡頭露一下。
九峰虔禪師就講:「祇為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答案就在這裡!你不要死死的抓住「惟吾獨尊」這一句,答案就在前面那一句:祇因為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以喚做傳語人。懂不懂?不懂,回去參去!
我認為:禪宗的「公案」、「偈子」、「語錄」,最好能編成短劇,加上了語氣、聲調、表情,應該更容易領會。
【註解】
自降生後。種種神異。具如經言。至四十二年。年十九。二月八日。欲求出家。而自念言。當復何遇。即於四門遊觀。見生老病死四等事。心有悲喜。而作思惟。此老病死終可厭離。
講禪宗公案,最好不要只是我一個人唱獨角戲;如果大家都能身入其境,參與演出,我想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穫。這一段文字,描述釋迦牟尼佛在四門遊觀,見生、老、病、死四等事都是苦。但是看了以後,「心有悲喜」,不完全是悲,你們倒是說說看,他這個時候,「悲」的是什麼?「喜」的又是什麼?下面有答案哦!「而作思惟,此老、病、死終可厭離」,你們講講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喜」的是什麼?「悲」的又是什麼?為什麼「悲」裡面還有一點「喜」?
學生甲:「厭離!」
老師:「厭離什麼?」
學生甲:「老病死可以厭離。」
老師:「在那裡厭離?」
學生甲:「在老病死上面厭離。」
老師:「不對!還有哪一個人願意講?」
學生乙:「生老病死都可以厭離!」
老師:「是這樣嗎? 他下面只講,此『老病死』終可厭離,並沒有說『生老病死』都可厭離啊!你們再想想看。」
學生丙:「『生』是『喜』,『老病死』是『悲』」
老師:「對!答案出來了,上面講『見生老病死四等事』,下面講『老病死終可厭離』,這個是點出來了。你再接著講,為什麼老病死是悲,而生不是悲,是喜呢?」
學生丙:「人,就是因為有『生』,他就可以去修道,經由修道,爾後慢慢就可以得到解脫;既然他已經得到生死的解脫,自然『老病死』就沒有了。」
老師:「太好了!真的,正是我所要講的,但是由我講出來,就不是那麼客氣了,我一面講,一面還要罵人!」
真的!完全是這樣,所以你們要懂得看呵!釋迦牟尼佛給了我們很大信心。可是有很多人不理性,學了佛以後,第一件事就把身體搞壞,試問:你沒有這個身體,怎麼樣去厭離老病死?怎麼樣去做功夫?又怎麼樣得度呢?就靠這個身體,就靠這個生命啊!固然不錯,現有的生命,自從生下來後,會帶給我們很多煩惱、痛苦,但是這個煩惱、痛苦,站在佛菩薩來看,是我們自己造的;你只要把所造的這些煩惱、痛苦轉化掉,等到完全轉化,證到「真心本性」之後,老病死就不是問題了。
至於,這個「生」為什麼是「喜」呢?就因為能在現有生命上面去轉化,去得到另一個新的生命;等到新的「真心本性」那個生命成就了,這個身體就轉成「化身」,這不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嗎?但是現代人很麻煩,道理沒有完全弄懂,只要一學了佛,就把身體當做仇人看待:身體一給我煩惱、痛苦,好!我就虐待這個身體;身體要睡覺,我偏偏不讓你睡覺;身體要吃東西,我就不讓你吃;這一段已經講的很清楚,不多做解釋了。
【註解】
於是夜子時。有淨居天人。於窗牖中。叉手白言。出家時至。可去矣。於是諸天捧所乘馬足。超然凌虛。逾城而去。曰不斷八苦。不成無上菩提。不轉法輪。終不還也。
我們學佛,首先要發菩提心,就要學習佛陀這種決心與願力。
【註解】
淨飯王思甚。遣其臣勸諭還宮者萬計。確然不回。入檀特山修道。始於阿藍迦藍處。三年學不用處定。知非便捨。
釋迦牟尼佛當年學了六年的外道,前三年學「不用處定」。所謂「不用處定」,就是不動念,也就是修「無想定」;既然不想,就是「不用處」了!「知非便捨」,佛陀當年雖然修成了「無想定」,但是也了解到那不是「道」,便把它捨棄不修了。我們一般人都認為妄想不好,是煩惱,對不對?那麼佛陀「無想定」修成了,為什麼會認為那不是「道」呢?你們說說看,在「無想定」中,還有沒有「想」?
學生:「還有想。」
老師:「想什麼?」
學生:「想『無想』!」
老師:「對啊!他整天就在想『無想』,根本就做不到『無想』,所以說,『無想』不是『道』。」
各位要了解這其中的歷史背景,當時很多外道都修「無想定」,所以佛陀也跟著修,多辛苦啊!反觀現在,「般若性空」、「真心本性」這些道理,釋迦牟尼佛都已經告訴我們了。釋迦摩尼還沒有成佛的時候,並沒有人曉得「緣起性空」這些道理,所以佛陀只好跟著外道學;所幸他的智慧跟一般眾生不一樣,「知非即捨」,否則我們現在怎能享受到佛陀慈悲留給我們的這些道理?試想:如果整天只是想「無想」,不是吃飽飯閒著無聊嗎?你想些其它的不是更實際嗎?譬如說,你整天想發財,或許還可以多賺一些錢;整天想漂亮的女朋友,說不定還可以找一個漂亮的太太;整天想無想,那有多虧啊!哈!哈!你們說:想「無想」,豈不是最笨的人嗎?
不過,諸位笑歸笑,可別忘了問問自己:「我能夠做到『無想』嗎?」如果答案是:「不能!」我想:各位笑過之後,也該深思才對喲!因為,「無想定」,雖然不是「道」,必須捨,但卻是修行做功夫必經的過程,而功夫是不能踰等的!各位可別會錯意了!以為想「無想」真是最笨的人,那可又不對了!這裡是以禪宗標準來看,才這麼說的。懂得這個意思嗎?唉喲!真是難辦!想「無想」是最笨的人,「想無想」不是最笨的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唉!婆婆媽媽的又說了一堆,究竟誰解其中味呢?佛法未到圓融之時,立於不疑之地,不要得少為足啊!
【註解】
復至鬱頭藍弗處三年,學非非想定,知非亦捨。
「非非想定」正好與「無想定」相反;我們把這幾個字分開來解釋比較容易懂。「非想」,就是不想;「非非想」,不是不想,不是不想就是整天想嘛!佛陀因為前面學了「無想定」,認為不用想不對,所以才反過來去想一個東西。注意哦!「非非想」並不是亂想,而是去想一個境界,也就是小乘法所講的「制心一處」。但是嚴格說來,「非非想」還不完全是小乘法所說的「制心一處」,因為這個非非想,時常在變,想這個想不通了,就另外再找個東西來想,所以並沒有辦法真正的得「定」。所以佛陀修了「非非想定」,知非亦捨。
【註解】
又至象頭山。同諸外道。日食麻麥。經於六年。世尊自思曰。今此苦行非正解脫。吾當受食而後成佛。
再接著六年,佛陀修苦行,吃麻麥等粗食,到後來,甚至一天只吃一粒麻或一顆麥,所以餓到前面的肚皮都快貼到後面的背脊骨,還好,佛陀畢竟是有智慧;他又發現,苦行也不是真解脫,知非再捨。「苦行非真解脫」,這可是學佛的重點喔!所以,我們修行千萬不能虐待自己的身體,因為修行若要有所成就,仍需靠著這個身體才得完成。
【註解】
即沐浴於尼連河,天為之偃樹,世尊援之而出。
世尊當時修苦行,餓得連到河裡洗澡都爬不起來;幸好天人幫忙,將樹壓下河去,他抓到那顆樹才慢慢爬起來。
【註解】
受牧牛氏女所獻乳糜。尋詣畢缽樹下。天帝化人。擷瑞草以藉坐。景雲祥風四起紛披。天魔念。世尊道成。且受折抑。率眾作難。窮現可怖可欲諸境。世尊泊然不動。
注意哦!這一段是告訴我們:當我們做功夫,到將要得定之前,心會更亂,這是什麼道理呢?正如天快亮時,所顯現的那個黑暗比平常夜晚更黑暗,是同樣的道理。物極必反,靜極而動,動極而靜。我一再強調:在靜坐當中,當你感覺身心最不舒服、心最亂的時候,你如果能忍住,等這個現象衝過去了,另一個自在、解脫的境界就會呈現出來。
此時眾多天魔顯了很多可怖、可欲的境界,想要擾亂釋迦牟尼佛的修行,可是世尊泊然不動,不去理它。我們學佛就要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當有這樣的境界顯現時,要泊然不動。
【註解】
以指按地。地大震。魔皆顛仆。於是降之。故經云。以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
在打坐當中,只要做到泊然不動,又怎麼會「走火入魔」?那有火、那有魔啊?都是自己智慧不夠,經驗、自信心不足,才會有這種錯誤的觀念。只要能「以無心意無受行」就行了,你身體上的感受,以及心理的情緒,不要用心去理它,也不要去配合它。注意哦!所謂「無受行」,並不是說身體沒有感受,沒有氣的運行;「無心意」,也並不表示這個時候沒有情緒,沒有妄念。而是要我們在身心很不舒服的狀態之下,只要般若觀照,而不要起一個念頭去配合它,不要去理它就對了。如此就可以「悉摧伏諸外道」。「外道」在那裡?「魔」在那裡?其實,指的都是我們身心上面的一切情緒與感受。
【註解】
先歷試邪法。示諸方便。發諸異見。令至菩提。
正與邪就是這樣,你要悟道、證道之前,一定會有「魔」出現。然而,只要這個道理懂了,那麼無論你是在打坐或者做任何事情,都沒有關係了。日常生活之中,碰到跟你過不去、或者不如意的事情,你只要起觀照,般若馬上就可以呈現。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沒有那些討厭的人、事、物,你的般若還不容易引發呢!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要這樣子去做,才可以「令至菩提」啊!
【註解】
乃於穆王三年癸未歲。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至八日明星出時。廓然大悟。成等正覺。
所謂「明星出時」,指月亮出來的時候。在夜空裡,所有星星當中,最亮的那一顆就是月亮。我們經常看月亮,每一年的中秋節也在賞月,結果呢?月亮還是月亮,你還是你,我還是我。釋迦牟尼佛真是了得!賞月以後就能廓然大悟。注意哦!能不能大澈大悟,就在「廓然」兩個字哦!「廓」,就是房子外面四週圍的走廊;我們中國古代的建築物,週圍的走廊很少有遮礙物,所以視野很廣闊。這裡是譬喻佛陀的身心,在明星起來的時候,進入「廓然」空寂那一種境界,所以才能夠悟道。如果心裡頭亂糟糟,怎麼能悟?這裡,我們可以用當年達摩祖師與梁武帝對談的一段話,對照起來看。
梁武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
達摩祖師說:「廓然無聖。」
嘿!也是廓然!所以,我們的心如果只是一味想開悟、想悟道,卻沒有進入廓然的境界,就算道理全都懂了,也是沒有用的;關鍵就是在廓然的境界能不能現前。到底世尊悟到了什麼?為什麼會在廓然的境界當中睹明星而悟道?他以前也天天在看明星啊!為什麼那個時候他不開悟,非要等到廓然的時候,睹明星才開悟呢?此時,他又悟到了什麼呢?答案在下面。
【註解】
乃歎曰。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注意!釋迦摩尼佛只說「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並不是說眾生修行不能成就哦!如果世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修行無法成就,那麼我們也不必學佛法了。事實上「道」本來就在,本來就有,只是我們智慧不夠,沒有證得而已。所以,世尊才說:眾生因為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現在釋迦牟尼佛先悟道了,再慈悲地告訴我們,所以我們才要謝佛恩。
當時世尊一睹明星,廓然大悟之下,悟到了:哇!一切眾生本來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現在把這一段再看一遍,看大家能不能體會出一點道理來。就配合這兩句好了,「明星出時,廓然大悟」和「如來智慧德相」。其中那個是「如來」?那個是「智慧德相」?
學生答:「明星出時」是「如來」,「廓然大悟」是「智慧德相」。
對啊!各位想想看,你能夠大悟的那個是什麼?當然是智慧嘛!就是你的智慧德相,不然你用什麼來悟?悟到什麼?悟到如來。這下子大家都懂了呵!今年中秋節,我們也一起去看明星,看這個月亮是不是如來,好不好?所以,釋迦牟尼成佛以後在《華嚴經》中就講:「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嘿!不光只有明星出時才能悟到如來,處處都可悟到如來噢!
【註解】
時年三十矣。成道後六年,歸為淨飯王說法。王大喜。遣其族五百貴子。從之出家。
世尊三十歲時就悟道、証道,真是聖賢出少年。所以,有心學佛修道者,得把握時間,千萬不能懈怠,不可再蹉跎浪費了。世尊的父親淨飯王,聽到世尊悟道之後所說的法合乎真理,非常歡喜,就遣派族人貴子五百人,跟著世尊出家,以便保護世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