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公案02】
迦葉佛偈曰:
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眾看官且參參看:迦葉佛何說此偈?
【禪宗公案02:解疑提示】
這個公案我們先不忙著解釋,其實它應該和下一個公案一併討論「無善惡、無罪福」才完整,這裡,我們先看看《指月錄》中的註解:
【註解】
幻寄曰:始予錄指月錄,七佛第書其偈,阿含化跡皆削焉。既見世之人,麤聞即心即佛者,率多撥無報化,乃悟昔人載此之妙密。蓋偈闡「法身」之極致,阿含示化跡之大略,可謂斷常俱遣,事理兩融者矣。傳鐙成於道原,而裁定於楊大年,其旨不苟也,因具錄之。此錄稍錄神通亦以此。
「幻寄」是明朝瞿汝稷的號,也就是編集《指月錄》的作者。「幻寄」這兩個字本身就有很深的涵義。我們眾生的生命到底是從何開始? 其實,我們現在的生命是「幻」化的,好像幻夢似的暫時「寄」住在這個地球上面,幌呀幌的幾十年就過去了。當然,這樣的生命觀念還得靠學佛以後,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去研究佛學的道理,再做點功夫,方能體認、了解我們的生命是幻化、暫時的,但這也只是眾生對佛法認識的開始,因為僅只認識到生命作用現象這一邊而已。至於沒有學佛的人,根本不承認「幻寄」這樣的生命現象,甚至覺得這個肉體生命還挺實在的。
這位幻寄先生是如何記錄《指月錄》的呢? 他並不是從眾生位來錄的,而是從七佛開始,將每一位佛成佛時候所講的偈子,按照次序的記錄下來。然而,有別於《阿含經》,裡面主要是記載諸佛成佛以後,在度化眾生過程當中,與做功夫相關的事跡,《指月錄》並沒有登錄。所以說,禪宗的語錄,如《指月錄》等,對於如何度眾生、教眾生如何做功夫這一方面的事跡都較少記載,因為禪宗著重在「直指人心」,引導眾生怎樣先開悟、見性。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把開悟之後的道理當成是功夫,這麼一來,是會惹出毛病的。
「既見世之人,麤聞即心即佛者,率多撥無報化。」「即心即佛」,是禪宗教外別傳的特別教育法,它要我們直接去體認每一個人的「真心本性」。這個「真心本性」,也就是我們要成佛的那個本源。幻寄先生認為一般人很粗心,沒有聽懂「即心即佛」的真正道理。很多學佛、學禪的人都認為:我只要悟到「法身」就好,「報身」、「化身」不是那麼重要。殊不知你「撥無報化」,也就「撥無因果」,因為「報身」和「化身」正好是因果的呈現。
「幻寄」先生體悟到了古時候的人,除了記載每一尊佛證到正覺時的境界以外,還寫了很多在度化眾生過程當中,著重在做功夫的另一面,這是一種「妙密」,因為「開悟」和「功夫」兩者不能偏廢。你若是只著重在開悟這一面,以為悟了就沒有事了,而不去做功夫,這樣子是不行的;前人連做功夫那一方面都記載出來,這是「妙密」,幻寄先生便是發現了個中的道理。
為什麼開悟了以後還要做功夫呢? 在《六祖壇經》中,六祖就明白的告訴我們:「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指的就是這個!從古至今,也唯有釋迦牟尼佛一人,祂一悟就大徹大悟,法、報、化「三身成就」,其他歷代祖師們,即便是六祖,也都是先悟「法身」,爾後再慢慢修「報身」、「化身」。古人尚且如此,何況功夫不紮實的現代人,連開悟都不真,頂多也只是理悟,又如何能不做功夫呢? 所以這裡每一尊佛成佛證果時所寫的偈子,其中都包含了做功夫方面的描述。等到功夫成就了,便把成就的「果」和境界,用偈子表達出來。換言之,這些偈子裡面所講的,都是他們做了很紮實的功夫以後,才證得的「果」。所以說,這個「果」的主旨是在於闡揚「法身」最根本的道理。至於《阿含經》,則是著重於描述諸佛成佛以後,度化眾生的事跡。
為什麼「開悟與功夫」兩者都不能偏廢? 一方面,當然是要藉著禪宗裡面有成就的人所寫出來的偈子去悟「法身」,而在他們成佛證果時所寫的偈子,事實上已包含了做功夫的描述。另一方面,再按照《阿含經》中對功夫成就的描述去做,當開悟和功夫都做到了,就不會落入「斷見」和「常見」。為什麼呢? 因為「法身」就是每一個人的「真心本性」,它本自具足,因為有「真心本性」,所以不會落入「斷見」。如果再按照《阿含經》中修行做功夫的事跡去行,在做功夫當中,就會發現我們的「報身」和「化身」可以轉化,所以不會落於「常見」。由於不會落於斷、常兩見,才說「斷常俱遣」。學佛以後,最怕的就是落於「斷見」或「常見」。
假使你一方面按照禪宗的偈子去悟到自己的「真心本性」,一方面又按照《阿含經》的道理確實去做功夫,從此就「事理都不偏廢」,兩方面都圓融了。這也正是《楞嚴經》所講的:「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事」,指每一個人的習氣業力;「理」,指每一個人的「真心本性」。一般而言,只要有善知識、善導師以正確的方法、觀念、道理來帶領的話,要悟到「真心本性」並不困難。但是悟到「真心本性」之後,要「乘悟並銷」,不要一直抓住「真心本性」,要放下,並依「真心本性」去轉化我們的習氣業力;習氣業力屬於「事」,「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一般人看禪宗公案語錄,如果一直抓住「法身」這一邊的道理,從此就很麻煩,而且沒有用處,因為「法身」本來就有,不要你去抓啊!但是另一方面來說,既然本來就有,不管你悟不悟都有,為什麼還要去悟呢? 因為我們迷了,唯有悟了以後才有所歸依,才能依「法身」、依「「真心本性」」去做功夫,這麼一來,功夫也才不會誤入歧途,所以五祖才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為什麼要先講這一段? 因為這個道理懂了,看《指月錄》就容易了解,觀念也不會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