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
ForumID
myemail@bz.com.tw
進入會員專區進入會員專區
clear
local_grocery_store
0
首頁
Created by potrace 1.13, written by Peter Selinger 2001-2015
首頁
聯絡我們
Created by potrace 1.13, written by Peter Selinger 2001-2015
聯絡我們
format_list_bulletedformat_list_bulleted
format_list_bulleted
search
close
search
回首頁>觀音法門線上專修>前言>「觀音法門」在線修行 前言

「觀音法門」在線修行 前言

學佛修行雖有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教導我們對治習氣、業力的方法。然而,大乘佛法「四弘誓願」當中有一願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即便修行有無量法門,我們每一個學佛人都應該「一門深入」,找到一個最簡單、自己最容易入手,並且最有機會「證果」的法門去修行。我佛慈悲,在《楞嚴經》中把無量法門歸納成「二十五圓通法門」。事實上,《楞嚴經》從開宗明義以至「二十五圓通法門」,所闡述的道理都與我們「開悟見性」與修行做功夫息息相關。林中治老師在世時曾講述「楞嚴經」及「楞嚴經宗通」等課程,這些珍貴的錄音紀錄後來彙整出版〈楞嚴經之一:七處徵心〉、〈楞嚴經之二:八還辨見如何明心見性(上、下冊)〉、〈楞嚴經之三:如來藏妙真如性五陰六入篇〉等書籍,即「佛法修證系列」第17、21、22及25冊。在修行功夫方面,林老師亦曾講述「四大法門」,包括「觀心法門」、「觀音法門」(共四講)、「安般守意法門」及「念佛法門」。這些課程內容後來亦彙整出版了〈四大法門之一:楞嚴經之觀音法門〉、〈四大法門之二:心經與觀心法門〉、〈四大法門之三:安般守意法門〉及〈四大法門之四:念佛法門〉等書籍,即「佛法修證系列」第01、05、11及12冊。

在諸多修行法門中,林中治老師生前最推崇「觀心法門」和「觀音法門」,認為它們是眾多修行法門當中,相對容易入手且較不會產生偏差的兩個法門。有關「觀心法門」,老師過去在講述「心經與觀心法門」課程時,已做過詳細的說明了。至於「觀音法門」,即「耳根圓通法門」,是利用我們耳根中「心」的作用,也就是「聞性」,配合耳根所對到聲音產生起來的境界,去體驗先天與後天的兩層生命現象。一個是本有的「本相」,另一層則是經過後天「心」(識)的作用,所變起的「相」,兩者在耳根所對的境界之中都會呈現。當我們把這些境界觀察清楚了以後,就可以在第二層後天生命現象所產生的習氣、業力之中做功夫,慢慢的從後天轉回到先天的生命現象。

《楞嚴經》中有關「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的經文云:「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因此,有別於其他法門,「觀音法門」是真正的大乘法,首重發「菩提心」,也就是要我們先悟再起修,它不走傳統從「戒」、「定」入手再生「慧」,成就「三無漏學」的老路,而是教我們要先發「菩提心」,而後再藉由耳根「聞性」與聲音呈現境界的「功用」來修持。以我們身體上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而論,「耳根」是最圓滿的,因為「聞性」可以不受到空間、時間和器界的干擾與阻礙。「聞性」,其實就是第一層生命現象的呈現,它是清淨、解脫、自在、光明的!只是我們凡夫眾生顛倒,在第一層境界呈現的同時,又起了「分別心」,因而便轉入了第二層生命的現象,一念「迷」了!

那我們現在都還沒有開悟,該怎麼修?我們的福報很大,首先,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把佛法道理都傳了下來,再者觀世音菩薩也把「觀音法門」的修行的方法告訴我們了。因此,即便我們還沒有開悟,依然可以先依照正確的道理與方法去修定。佛法所講的「定」可概分為「小乘定」及「大乘定」兩種;「小乘定」是修「外息諸緣」,反之,「大乘定」就在做人做事之中去修、去證悟。禪宗六祖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楞嚴經》云:「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就是教導我們要「悟後起修」,依「真心本性」在做人做事當中去成就般若智慧。
此一網路專欄將以分享林老師當年在台中道場帶領「觀音法門專修」時的原始錄音檔案為主,雖然老師上課的部分資料已經集結成書,但是親聆老師音聲教法必然有別,往往有醍醐灌頂之效。林老師在這次專修課程當中,教導我們從如何發「菩提心」,而後又如何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或稱「三昧」),即「禪定」的境界。這些資料極其珍貴,老師慈悲為懷,真正帶領大家真正契入「觀音法門」的功夫要領,我等有緣得聞均應感念。在此,網主特別提出如下聲明:這一個透過網路「在線修行」的公開園地,僅提供林中治老師當年授課的演講資料,將無法提供討論、回應或解疑等服務,謹此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