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公案01】
《釋氏稽古略》 一日,佛於靈山會上,拈出一枝金色缽羅花示眾。時大眾默然,惟尊者破顏微笑。佛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眾看官且參參看:
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為何「拈花」?迦葉尊者又為何「微笑」?
【禪宗公案01:解疑提示】
「禪」的由來,據說是當年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當時大眾都默然,只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於是,釋迦牟尼佛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在此,我們不禁要提出兩個疑問:
第一、釋迦牟尼佛在三十歲悟道,說法四十九年以後,為什麼晚年還要來這一下「拈花微笑」呢?
第二、禪宗所標榜的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可是我們查閱有關禪宗的書籍,卻又是洋洋大觀,例如:《指月錄》、《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等等,甚至《六祖壇經》也歸屬於禪宗重要的經典。這又是為什麼?
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在「拈花」之前說法的四十幾年當中,對於「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已經運用各種語言的方便法做過闡述;最後再把這些語言方便法推開,只用生活上的「拈花」小動作,在很輕鬆的氣氛下,將微妙形而上的「道」的境界表現出來;迦葉因為了解了這個道理、這個境界,所以才「微笑」。
這一段描述了禪宗傳承起始,從釋迦牟尼佛教外別傳給迦葉尊者以後,便開始有了禪宗。
這一個公案,在其它佛經裡並無記載。過去有許多不為人知的佛法經典都保存在皇宮內院,由管理皇宮內務的人負責收藏,並不流通在外。據說,在某個朝代,有一位宰相在皇宮裡的一本語錄上,看到了這一段記載,從此這一個公案才被廣為宣傳。我們現在並非研究歷史,所以對這些典故的真實性不負責考據,我僅就我所知道的,提供給各位做一個參考。
由於正式的佛法經典中找不到這一段公案的記載,所以,就有人認為禪宗並不是直接從釋迦牟尼佛傳承下來,而是某人學佛有了成就之後自創,後來再被宏揚開來的。也許禪宗這個教育法門真的是某個人自己證悟出來的,但是古時候的人都很守本分,為了飲水思源,才說是由釋迦牟尼佛所傳承。到底事實真相如何,因為它跟佛法道理並沒有直接關係,也不在本書研討的範圍內,所以我們只要稍加了解,做一個參考就好了,不必大費周章的追究。
現在我們先依文解義看這一段公案,稍後再與各位仔細研究其中的道理。但是,我得再一次聲明,這些道理只代表我自己的心得,不一定就是對的。各位能接受這一門課,最低限度,應該還信得過我所說的道理。如果,這些道理對你們學佛有所幫助的話,你們儘管拿去利用。萬一你認為某些道理有問題,就要趕快丟掉!懂嗎? 好比說,食物可以供給我們營養,但是,如果發現這個食物有毛病,難道你還勉強把它吃下去嗎? 那不出毛病才怪!所以,不能相應就要丟掉,絕對不要勉強接受我的觀念。
「靈山會」,是釋迦牟尼佛主講般若的道場,尤其,禪宗以般若為宗旨。我們先有了這種了解,這個公案的內容才容易懂。
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那天碰巧各方天人送了很多花來,釋迦牟尼佛就在會場上拿起一朵花,在眾人面前展示了一下。當時在座的人都默然無語,不曉得釋迦牟尼佛這麼做有什麼涵義,所以眾人默然,沒有發表意見,只是呆坐在那裡。但是,就在這時候,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了。
大家要曉得,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是一件很特殊的事情。因為迦葉尊者是修「頭陀行」,也就是修苦行的!戒律非常嚴格,不能夠隨便笑,何況他這個微笑,並不是存心而笑,而是無意之中破顏微笑,是經過內心領悟以後才發出來的。
所以,「破顏」這兩字,實在描寫得很好,尤其是這一個「破」字,更是絕妙好詞,因為迦葉尊者一向都是板起面孔,突然間,他臉上嚴肅的表情「破」了,散發出解意後的微笑。
在這個同時,釋迦牟尼佛知道迦葉尊者懂得他的用意,於是隨緣傳法。世尊說:「吾有『正法眼藏』」。這個「藏」字應該唸成四聲,像是我們唸心臟的「臟」,「眼」就是「著眼點」的「眼」,也就是綱要之義。意思是說,我傳的佛法道理雖然很多,但在那些道理裡面有一個「眼」,你們只要抓住這個綱要,那麼整個佛法就被你悟到了。
那麼,「正法眼藏」代表什麼呢? 就是每一個人的「涅槃妙心」!所謂「涅槃」,就是「寂滅」,就是習氣業力完全轉化以後,「真心本性」顯現的那一種狀態。為什麼又稱「涅槃」為「寂滅」呢? 「寂」而「照」,「真心本性」原本就具有覺知、照明的功能,它自然而然就會起「照」;此外,在「滅」裡面毫無一絲凡夫眾生加上去的習氣業力。釋迦牟尼佛尚未成佛之前,也有很多習氣業力,後來因為行菩薩道,修行了很久,到這一生,習氣業力完全轉化以後,「真心本性」才得以顯現;於是將「真心本性」顯現的那一種狀態,稱為「寂滅」。「寂滅」的梵文意義就是「涅槃」。換句話說,涅槃就是寂滅,寂滅就是涅槃。
現在一般人都認為,一個人死了以後就是「涅槃」,這是一個很錯誤的觀念。
釋迦牟尼佛深怕我們不了解「涅槃」的真義,於是更加強說明。他說:當我們「真心本性」到達這一種寂滅狀態顯現的時候,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妙心」。
為什麼稱之為「妙」?
第一、在寂滅狀態下,這個「真心本性」對宇宙間任何的現象、作用,都廓然不再有障礙。
第二、在那時,這個妙心自然能夠生起任何作用。
譬如,我們今天有緣在此齊聚一堂,每一個人所生起的作用,自然有相同之處,例如:我們都是人,我們都生活在台北市等等。但是,在所生起的作用當中卻也有相異的地方,不是嗎? 這個心就是這麼的妙!再做個比喻,我們每一個人都像是一塊金子,金子的質都一樣,但是卻可以隨個人的意念把金子做成項鍊、戒指、手環等等;可見,金子的本身奧妙無窮,它可以隨意顯現起任何形相,正如我們的妙心一樣。
但是我們不禁要問:同樣的心,為什麼我顯起來的作用,和你顯起來的作用,會不儘相同呢? 雖然每一個人都在「真心本性」中,但只要一加上了自己的習氣業力,便會受其牽制。同時,每一個人的習氣業力所培養出來的那一股力量又不一樣。所以,喜歡喝茶的一直喜歡喝茶,喜歡喝咖啡的就一直喜歡喝咖啡;其實喝茶也好,喝咖啡也罷,都是一種習氣業力。但是追究其根本,一個人無論是喜歡喝茶或是喜歡喝咖啡,都是「真心本性」所顯現出來的。
如果我們想得自在、得解脫,想在無拘無束的涅槃妙心中,自由自在的顯現我們的生命,就一定要把這一股加上去的習氣業力化掉;如此一來,我們才能依著「真心本性」,想怎麼顯現,生命就怎麼顯現,想怎麼用就怎麼用!換句話說,正因為我們受到習氣業力的牽絆,才沒有辦法使生命顯用自如。各位要懂得這點,學佛修道才有用!
所以,禪宗就教我們先悟道,悟到「真心本性」、涅槃妙心,它的性是空的。同時,我們在「真心本性」中所造的習氣業力,它的性也是空的。悟得這些之後,信心來了,你便可以去轉化它,等到所有的習氣業力都轉化了,就能夠得自在、得解脫。
由於很多人的佛法觀念都不正確,一聽到「空」,都嚇死了!以為空了以後,就什麼都沒有。殊不知,正因為「空」,才能轉化習氣業力,不空,又怎麼轉呢? 如此一來,豈非壞的永遠是壞的,好的永遠是好的,壞的又怎麼能轉成好的呢? 我們再用金子做比喻:一只金子做成的戒指,如果我們把這只戒指拿到銀樓去,請銀樓師傅幫忙做成手鏈形狀,他只要把戒指溶了,就做出一條手鏈了。如果戒指形狀的性不是空的,又怎能改變它,把它變成另一種形狀呢? 所以佛法的基本道理一定要懂,不然一聽到「空」,整個人生觀就變消極了。
大乘佛法所講的「空」,是積極性、開放性,創造性的!它可以讓你去建設,把現有生活、生命當中認為不圓滿的地方改善過來。所以因為「空」,才能讓我們去改造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命。「緣起性空」、「因緣所生法」,就是告訴我們要在因緣裡面去注意省察,為什麼我們在家庭裡、在工作崗位上,會遇上這麼多煩惱? 為什麼人家跟我過不去、和我相處不好? 知道了這些原因之後,正因為這些因緣的性是「空」的,更要想辦法去改善它、轉化它,學佛法並不是要你整天坐在那邊閉眉閉眼的,這樣沒有用啊!佛法說要離苦得樂,就是要這樣子「離」!你如果不這樣去做,學佛又有何用?
現在一般人在佛法的觀念上有很多偏差,所以,我乾脆將禪宗真正的道理全講出來,嚴格說來,這一種做法是有違禪宗傳統的教育法。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在於你們能否信得過? 信得過的人,如果能根據這些道理去做,我想你在現有的人生、生活上應該會轉得更好。
「實相無相」,「無相」不是沒有相,而是沒有固定的相。如果我們把心擺著,讓所有的人、事、物, 就在這個能夠顯現萬法的妙心上面活動,體會看看,那一個相你能固定它? 做不到呀!「相」一直在變動,既然不能固定,也就是沒有固定的相,沒有實在可抓的相。但是,話又說回來,這中間難道沒有「相」嗎? 有!它不斷的在顯現,不斷的在變化。你說,我把那一個相抓住,可以嗎? 抓不住啊!連我們自己的身體都抓不住了,何況其它。你回想一下:從剛才到現在,我們的身體喝了多少水進去,又解了多少水出來? 一直都在變嘛!這就叫做「實相無相」。嘿!即使我們這個身體,也都是「實相無相」哦!
「微妙法門」,這些佛法道理如果沒有經過善知識的指導、引導,我們絕對體會不到這個微細、奧妙的法門。「不立文字」,這些佛法道理,它不必靠文字名相來描述,我們每一個人現前當下就是嘛!「教外別傳」,佛法當下即是,釋迦牟尼佛在傳統教理以外,另外傳了這個「實相無相,涅槃妙心」,並咐囑給摩訶迦葉。在禪宗傳承裡頭,迦葉算是印度的始祖,一直傳到第二十八祖,就是達摩祖師,達摩祖師到了中國以後,成為中國禪宗的始祖。
這一段文字我們大略講述過了,我現在則提出我個人對這一個公案的心得。
首先,一般人學禪、參禪,都習慣用第六意識心去思考,認為這樣才能理解道理。但是,各位要曉得,只有求世間法上的知識,才用想的;若是學佛修道想要明心見性,則不能用想的。因為「想」出來的都不是,能夠「想」出來的一定都是「境界」!
此外,釋迦牟尼佛拈花示眾的時候,在場那麼多阿羅漢、大菩薩,為什麼只有迦葉一個人破顏微笑呢? 我剛才講過,迦葉尊者修的是「頭陀行」,也就是修苦行,如果定力不夠就想明心見性,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我們看,舍利弗智慧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悟到「涅槃妙心、實相無相」的卻是修「頭陀行」的迦葉尊者。「禪」,不能靠思想啊!想明心見性,靠思想、文字都是不行的。
再看我們中國,雖然從達摩祖師一直傳到六祖都是單傳,但是對中國禪宗影響最大的卻是六祖。六祖家裡很窮,只有一個寡母,不認識字,不會玩思想,原先是一個樵夫,整天就是砍柴,(嘿!砍柴也可以修定!)每天天亮了,就拿了扁擔、斧頭去砍柴,砍了柴再拿去賣,賣了錢就買點菜回家孝敬母親,心性非常單純。所以,當他在一個偶然機會聽到《金剛經》的公案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馬上就能有所領悟。
禪宗這兩位前輩很值得我們學習:一位是迦葉尊者,他修「頭陀行」;另一位是六祖,他不識字卻很單純。各位想要參禪,他們正是好榜樣啊!
但是,話又說回來,在這個工商業進步、知識發達的時代,如果不先透過思想把道理先瞭解,說實在話,也很難辦!因為現在學禪的人,要他不去思想是做不到的。何況現代社會的人,就怕上當,每一樣事情都要講清楚,他才肯學。其實,學佛法的一百個人當中,幾乎有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都在受騙、上當,但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又有什麼辦法呢?
禪宗的教育法非常好,只是不太適合這個時代。所以,我現在也改變帶領的方法,透過佛經的教理,讓大家先從道理中去悟;道理先悟了,也是一樣!你不要以為禪宗「不立文字」,就不能玩思想。沒有錯,在證悟的時候,不能玩思想,可是在悟之前可以啊!按照佛教的教理而言,修行的次序是:聞、思、修、證,其中「聞」、「思」,就是在玩思想。既然不玩思想根本辦不到,那麼乾脆以毒攻毒,讓你玩個夠、想個夠。我先帶領你們玩思想,把佛經的道理先說透了,一直透到最後,道理完全懂了,思想自然也就放下了。
其實世間法也是一樣,剛開始學一樣東西的時候,也要靠思想,好比學開車,之前也要思索、瞭解一番,等到車子開順了,開車時還要不要玩思想? 當然不要了!上了車,油門一開,發動,連想都不要想,一連串的動作就自然而然來了。
我現在就是用這個辦法帶領大家,以禪宗先悟後修的方法,再配合佛經正確的道理,讓大家一層一層地透進去,最後你信得過了,信心也建立了,便自然而然的懂得怎麼樣做功夫,當然也不會再上當、受騙了。
【註解】
盡說拈花微笑是,不知將底辨宗風。
若言心眼同時證,未免朦朧在夢中。
白雲端說,一般人看這個公案,都在「拈花」和「微笑」上面去體會,以為「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的「眼」和「心」,都在「拈花」和「微笑」上證到了。他說,如果你也是如此去體會的話,你「未免朦朧在夢中」啊!
白雲端為什麼會這樣說?
因為我們的修行程度,和迦葉尊者不一樣。迦葉尊者修「頭陀行」,「定」已經修成就,習氣業力也都轉了,只差臨門一腳那一「悟」,所以經過釋迦牟尼佛這一指點,他就悟到了「妙心」。但是我們的程度和迦葉尊者不一樣,還只能在文字上去了解那個道理,但是,我們卻也不必氣餒,只要先把道理弄懂了,信得過每一個人都有「涅槃妙心」,都有「實相無相」的「真心本性」,再好好做功夫,將來說不定能比迦葉尊者更有成就。為什麼? 因為當時沒有這個公案好讓迦葉尊者去體悟,他只好乖乖的做功夫,等到釋迦牟尼佛看他程度夠了,才指點他一下。
過去,禪宗的教育法就是如此,禪師並不跟你講道理,只讓你一直去參,等你參到某個程度,他再點你一下;而這些參禪過程被記錄下來,也就成為現在所說的公案。雖然我們現在也和古代的人一樣在看這個公案,但是產生出來的效果卻不一定相同,可能有好處,也有壞處!有什麼壞處? 現代的人往往會把人家開悟的心得,當作是自己的,這麼一來,這個禪就「慘」了!因為我們的程度不夠,只是在道理上作了解,萬一產生差誤,不就慘了嗎? 如果你確實知道自己的程度不夠,當然可以先在道理上了解,了解以後再去努力做功夫,這樣才不會出錯,也才能獲得好處。所以禪宗講究師承,其中原因也就在此。
佛法是一門很專業的學問,你若不是已經把佛法的道理親身體驗過,也證悟出來,怎麼有資格去教人家? 自己還沒有成就,絕對不可以教人的,因為這是良心問題啊!你害自己沒有關係,若是耽誤了別人,實在是罪過!這個因果,擔待不起啊!
【註解】
僧問雲峰悅:靈山拈花意旨如何? 悅云:一言已出,駟馬難追。迦葉微笑意旨如何? 悅云:口是禍門。
有一位出家人問雲峰悅禪師說:「靈山會上,釋迦牟尼佛拈花的意旨是如何? 」
雲峰悅禪師說:「一言已出,駟馬難追。」
這兩句,你們體會看看。根據我們前面說過的道理,配合這兩句,看看能不能體會出自己的心得。
為什麼雪峰悅禪師會講「一言已出,駟馬難追」? 在座有沒有那個人想要講一下自己的心得?
(眾默然)
沒有人要講是吧!這樣好了,我賣一半給你們,不賣全部。剛才講過「實相無相」的道理,大家配合看看,能不能體會出一點道理。哦!有人懂了呵!「實相無相」,我剛才解釋得很清楚,每一個人話講出去,能追得回來嗎? 「一言已出,駟馬難追」!
所以,看禪宗公案或偈語,如果真懂裡面的道理,通常都會會心一笑。大家都懂了呵!對啊!不需要多費唇舌解釋了,一解釋味道就變了。古時候的人,都是真正證到這個境界,他們的心得也都是從「真心本性」講出來的,絕對不含糊啊!
那個出家人又接著問:「那麼迦葉微笑的意旨又如何? 」
雲峰悅禪師就說:「口是禍門!」
這個又不好體會了,是不是? 為什麼「口是禍門」? 這一句話,雲峰悅是對誰講的? 跟前面一句不一樣哦!先前第一句的解答是:「一言已出,駟馬難追」,是讓那個出家人去體會佛陀拈花的真意,這裡就不是了,他這是在罵人啊!這個出家人問雲峰悅禪師:「迦葉微笑意旨如何? 」雲峰悅禪師罵他:「口是禍門」。意思是說,你怎麼還用嘴巴問啊!不是告訴你「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了嗎? 你要用「心」去體會、去證悟才對啊!你還用嘴巴問!要是我再用嘴巴回答你,不就兩者皆非嗎? 其實真正的道理在前面,「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再配合「一言已出,駟馬難追」,懂了就是懂了,不懂也沒法「度」了。